為保障雷雨季節醫院醫療秩序穩定及人員設備安全,需建立覆蓋檢測、預警、應急響應到災后恢復的全流程標準化防雷預案。以下是具體操作指南:
一、雷雨季節前的防雷檢測與準備
-
防雷裝置全面檢測
- 檢測范圍:
- 接閃器(避雷針、避雷帶):檢查是否銹蝕、變形或斷裂,固定是否牢固。
- 引下線:確認連接可靠,無機械損傷或腐蝕。
- 接地系統:使用四極法測量接地電阻,要求數據機房接地電阻≤1Ω,其他區域≤4Ω。
- 浪涌保護器(SPD):檢測 SPD 的漏電流、殘壓值及老化狀態,更換失效部件。
- 檢測依據:參照《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》(GB/T 21431),確保檢測數據合規。
-
設備與線路排查
- 檢查醫療設備、數據機房、電梯等重要設施的電源線路和信號線路,確保屏蔽層接地良好,SPD 安裝到位。
- 對戶外廣告牌、太陽能板等易引雷設施進行加固或斷電處理。
-
應急物資儲備
- 配備應急照明設備、便攜式滅火器、絕緣手套、沙袋等物資,確保應急響應時可用。
二、雷電預警與應急響應
-
預警分級與響應
- 黃色預警(雷電可能發生):
- 通知各科室做好防雷準備,關閉非必要電子設備。
- 檢查備用電源(如 UPS、發電機)是否正常運行。
- 橙色 / 紅色預警(雷電即將發生):
- 啟動一級響應:切斷非關鍵區域電源,優先保障手術室、ICU 等重點科室供電。
- 疏散人員至遠離窗戶、金屬設備的安全區域(如樓梯間、無金屬管道的房間)。
-
重點區域防護
- 數據機房:關閉非核心服務器,啟用防雷浪涌保護,確保接地系統可靠。
- 醫療設備:對 CT、MRI 等精密設備啟用屏蔽模式,斷開非必要外接線路。
- 門診與住院部:關閉門窗,提醒患者及家屬遠離金屬框架、插座等潛在危險區域。
-
應急巡查與處置
- 安排專人巡查院區,重點檢查防雷裝置、電力線路及排水系統,及時處理積水、漏電等隱患。
- 若發生雷擊火災,立即啟動消防預案,使用干粉滅火器撲救(禁止用水),并報告消防部門。
三、雷擊災后恢復與評估
-
受損情況排查
- 雷擊后立即組織人員對防雷裝置、電力系統、醫療設備等進行全面排查,記錄受損部位及程度。
- 重點檢查數據機房、ICU 等關鍵區域的設備運行狀態,確認是否因雷擊導致數據丟失或設備損壞。
-
防雷系統修復
- 更換損壞的接閃器、引下線或 SPD,重新檢測接地電阻,確保修復后符合標準。
- 對因雷擊導致的線路故障進行修復,更換絕緣層破損的電纜。
-
設備與系統恢復
- 逐步恢復電力供應,優先保障醫療設備和應急照明。
- 對受雷擊影響的醫療設備進行功能測試,聯系廠家進行專業檢修,確保安全后重新投入使用。
-
事件總結與改進
- 召開災后會議,分析雷擊原因及應急預案執行情況,修訂完善相關流程。
- 更新防雷裝置檢測記錄,建立事件檔案,為后續預防提供參考。
四、培訓與演練
-
防雷知識培訓
- 定期組織醫院員工(尤其是后勤、醫護人員)參加防雷安全培訓,講解雷電危害、應急處置要點及設備防護措施。
-
應急演練
- 每半年開展一次防雷應急演練,模擬雷電預警、人員疏散、設備保護等場景,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員工的應急能力。
五、標準化操作流程
- 檢測階段:制定年度檢測計劃→委托專業機構檢測→整改不合格項→存檔檢測報告。
- 預警階段:接收氣象預警→啟動分級響應→重點區域防護→人員疏散。
- 災后階段:受損排查→系統修復→設備重啟→效果評估→預案優化。
通過以上標準化操作,醫院可在雷雨季節有效防范雷擊風險,保障醫療安全與服務連續性。